“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9月16日,记者走进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镇,只见山峦延绵起伏、舒缓辽阔,沿着蜿蜒盘旋的柏油马路,来到了卓筒井遗址。
昔日的井场,今天的“非遗”,卓筒井是大英县卓筒井镇的标志,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为了保护世界工业文明的这颗“活化石”,大英县在这里修建了陈列馆,把凿井制盐的全部工具收藏于馆内。这些弥足珍贵的工具,是我国乃至世界人类钻探工业文明起步的重要佐证。
卓筒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是以直立粗大的竹筒以汲卤的盐井,具有技术先进、开凿时间短、占地面积小、易于开凿等优点。一经问世,便迅速推广开来。其口径仅有竹筒大小,能打井深达数十丈,又被称作“世界石油钻井之父”。现留存的18个灶房遗址245眼老井,为研究宋代卓筒井钻井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大顺灶卓筒井,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卓筒井遗址。
小青瓦穿逗屋,荆竹桠晒盐架,直径15厘米的井眼……走进大顺灶遗址,只见井眼、储卤池、晒盐坝、灶房修缮如旧。眼前的这些设施,成就了卓筒井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的美名。
顺着坡路而上,四周满是翠竹,不时能看到“上广井”“坟山井”“坝子井”等古老井眼,井场四角以木质大柱撑起茅屋,避免日晒雨淋。计量缸和储卤池连为一体,上面有6根石质柱础支撑的小青瓦屋,下面则是3个储卤池。
现场,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省级传承人廖吉荣和妻子正用一种碓架子套铁质圜刃钻头,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深处开凿取水。“这口井有300多米深,取上来的水带有咸味。”廖吉荣告诉记者,卓筒井盐的制作过程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需要用专业的工具,从度脉、打井、汲卤、晒卤、滤卤再到煎盐,一丝不苟。
廖吉荣是卓筒井技艺第45代传人严昌武的女婿,廖吉荣从1984年就开始跟着岳父学手艺。2016年,廖吉荣成为这项非遗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并将所学技艺传授给徒弟,让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继续传承。
沉睡千年,一醒惊天下。卓筒井开西方绳式顿钻钻井技术的先河,揭开了人类向地下深处探寻宝藏的序幕。其“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盐井及地面建筑物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川观新闻
遂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ews@snxw.com 举报电话:0825-2321500
地址:四川省遂宁市遂州中路718号 邮编:629000 电话:0825-2321500 传真:0825-23244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8 蜀ICP备05003517号 川公网安备 5109030200010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10150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101号
遂宁市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电话(传真):0825-2988759 邮箱:sn_wgb@126.com 遂宁传媒集团廉洁监督举报电话:0825-2324899 举报邮箱:3315156048@qq.com